跨国直接投资

作者:张志超
日期:2011/12/9 11:53:28

  

 跨国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却使国内经济环境受到重大挑战。

  (一)国际收支效应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大量的持续流入,外资企业交易对国际收支的直接效应是正的,但是,净贸易效益是负的。我们对外资企业交易区分为加工和非加工贸易,根据年外资企业交易统计(1994——1997),我们可以看出:非加工贸易显示出巨大的逆差,而加工贸易为顺差。约三分之二的中国出口产品加工附加值为25%。受贸易格局的限制,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大部分来自亚洲地区,生产成品出口至美国,略小部分出口至欧洲。当然不管是否外资企业在起作用,中国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在上升。产品出口附加值的上升意味着现代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可以预料,跨国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会使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定位于中国的市民,因此对产品出口影响有限。因此跨国公司购并式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虽然是正的,但由于需要进口大量资本品以及原材料,再加上利润汇回,对于经常项目的影响仍然是负的。

  (二) 市场结构效应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市场是建立在市场不完全基础上的竞争性市场。尽管我国同样存在市场的较高集中度,特别是在那些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行业,但它与开放经济成熟的的资产结构格局并不相同。在直接投资进入之前,发展中国家的较高市场集中度是建立在政府政策行为基础之上的,开放门户后,直接投资会对市场结构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外国直接投资会导致我国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规模经济效应越显著,集中效应越明显;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跨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越大,市场的集中度也就越高。外国公司对我国交叉渗透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市场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动态的过渡过程,也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市场集中基础上的寡头竞争。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跨越歧视性市场壁垒,保持稳定的加工市场集中度和寡头竞争稳定性,排斥中小规模厂商。

来自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家的欧美跨国投资项目,会把投资企业所在国的相应产业结构“扩展”到东道国。研究表明,在欧美跨国公司居主要地位的东道国产业市场,集中率和国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欧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必然会引起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发达国家跨国集团运用资本、技术、管理优势,大规模进入我国,特别是通过对重点行业、产业的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会使其对我国市场份额占有范围明显扩大,从而达到垄断目的。

  (三) 产业结构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带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这不仅比较快地增大了市场有效供给,也对我国整个工业体系打破先前的重工业自我循环模式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工业化阶段,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贫富之间差异,以较低层次的技术转移和小规模的资本投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要求也比较一致,双方经济上的互补关系比较明显。然而,初级阶段的早期工业化在我国已基本完成,目前正走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的高级阶段的工业化时期。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外国购并的直接投资,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高新技术,这种技术传播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外国直接投资着眼于国内市场,无疑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的经济战略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而且,如果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一国经济渗透程度很高,就可能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以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的政策调节机制,从财政税收等方面鼓励国内外的生产资源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跨国公司的购并将使许多落后技术过剩的产业退出,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在产业投向上有的还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尽管跨国兼并在我国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有推动作用,但仍须加以引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