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赵前>>观点>>解决中国通胀问题究竟靠什么?

解决中国通胀问题究竟靠什么?

作者:赵前
日期:2010/11/30 15:27:18

近日政府“国16条”出台,人民日报和发改委相继连续5天连发5文出招稳定物价,而且国务院六个督察组也将奔赴18个省、区、市对各地物价上涨和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和认真检查。如此急不可待地治理通胀和解决产品短缺的工作态度,一方面展示了我国政府今天对民生问题高度的敏感性和重视的态度,同时也进一步反映出中国通胀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并不是可以拿以前的管理方法就能够立刻起到效果,有时反而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梳理中国今天物价不断上涨的成因,对政府今后采取“有的放矢”的应对政策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首先,中国今天物价连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真实需求与节能减排的行政措施(比如拉闸限电、原油断供等限制供给增加的政策)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比如,目前“柴油荒”现象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一部分企业用柴油发电所引起的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需求冲击”所致。消耗柴油的结果不仅没有做到政府原先所期待的“节能减排”的作用,反而让温室气体的排放变得更为严重。另外,中石化和中石油对地炼公司进行原油的配给控制做法,可能导致了市场违规操作的行为并由此带来了市场油价不断攀升的局面。这种结果不仅不能做到通过成本上升或供给控制来倒逼生产企业为减少原油和成品油的需求而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和节能技术改造的效果,反而由此引起的成本上升型的通胀负担转嫁给了消费最终产品的社会大众身上。而另一方面,这种成本的负担加剧也更进一步削弱了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动力。所以,当中国社会消费能力不足,以至于根本无法去冲销企业制造绿色产品所急剧增加的额外成本时,中国企业的粗放型投资格局就很难改变,何况世界经济都处于低迷萧条的时候,想要依靠旺盛的消费活力来帮助企业转型就显得非常困难。而控制生产供资源的供给“倒逼”企业转型的行政思路,若不及时调整,今后可能会因为中国目前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这种“刚性需求”而使得通胀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其次,政府主导的救市组合拳,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际上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套实施等,在稳定经济不出现“硬着陆”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后遗症: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地区投资过热,生产资源过度消费所带来的通胀压力上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危机前曾经活跃在实体经济部门一线的“产业资本”今天因为失去了自己擅长的舞台(现在“铁公基”建设和中西部发展主要在靠国企和央企的力量,而民企对欧美市场的出口规模却因金融危机而大量萎缩)而正在不断蜕化为今后催生通胀或资产泡沫的“金融资本”的问题。而且,它们和政府大规模的注资与由此产生的金融体系强大的“信用创造”能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流动性泛滥问题。只不过由于实体经济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好转趋势,再加上房地产市场日益强化的整顿措施,所以,我们并没有看到今天市场大量的流动性在股市或在楼市集中,从而形成一种以前常见的非理性繁荣的局面。但是,如果按照“物以稀为贵”的思路去探寻市场流动性的去向,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今天数量有限的农产品、成品油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十分明显)正在被无以数计的金融资本所绑架的迹象;这是一种劣币驱除良币的表现!具体而言,就是泛滥成灾的货币和与此相关联的金融资产(今天成为了“劣币”)不被看好,反而数量有限的、值钱的实物资产(今天被大家公认为“良币”)被大家追捧和保存,正是这种扭曲的“财富保值”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高了整体物价水平。

第三,“通胀预期”今天在市场价格日益上涨的趋势中在不断强化,而政府管制的价格体系和银行“负利率”结构的长期化趋势(因为现在我们单边加息会加剧国外热钱的进场,而通缩严重的欧美经济步入加息通道还需要一段时间)又给我们国内套利和投机行为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出现了以前不需要大量成品油和农产品的投资客户,今天也把自己的企业存款或个人存款搬离出银行体系,进入到这类快进快出就能赚到钱的市场中,甚至有些地区不少投机客还能利用当地银行的贷款能力和自己能够低价(官方价)进货的特权,进行大规模的农产品和成品油的囤积与倒卖,这也加速了这类产品在国内市场(黑市)中的暴涨局面。而且,今天我们不得不看到,主要发达国家为应对本国的通缩局面而开始推行的一种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向海外释放出了大量的热钱,它和我们国内日益增加的“游资”混在一起,造成了我国对外日益严重的本币升值和对内导致购买力不断下降的通胀压力恶化的局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