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张帅
日期:2012/5/25 11:38:26

在国内,微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的饭否网,但微博在中国并未在其出现后的一年多时间内被网民认可。直至2009年7月份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起,微博在中国才开始发力,让国内网民真正关注于微博的应用与发展。饭否网是由校内网(即现在的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的。是中国第一个微博网站,饭否网最初定位于随时随地交流,所以在客户端的构建上下了足够的功夫,用户不但可以通过网页与好友交流,还可以通过WAP页面、手机短信、手机彩信、IM软件(包括QQ、MSN、GoogleTalk)和上百种API应用,且交流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文字,而是把其扩展为文字和图片。这一点被后期的微博网站借鉴并发展。自饭否网开通后,国内跟进一批微博网站,如叽歪网、腾讯滔滔网等,但这些网站(除滔滔网外)由于各种原因,在2009年上半年全部关闭,至今只有少数重新开放国内微博的形式已向类Twitter化靠近,但与Twitter实质性内容相比,仍处于早期阶段。在Twitter上既有个人用户日常生活的感悟,又有企业注册账号用于推销产品等,而国内的微博则以个人用户为主,发布内容多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虽然第一批微博纷纷关闭,但自2009年6月份开始,新一批微博相继建立开放,如2009年6月份的Folow5,2009年7月份的新浪微博等。这其中尤以新浪微博特别突出,在营销方面做到极致,并在短短半年之内,吸引大量用户,确立了新浪微博高端品牌的地位,为国内后续建立的微博网站树立了榜样。其他大型门户网站纷纷建立微博网站,如网易、搜狐等,同时也出现一些独立微博网,这些网站根据自身定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并吸引大量用户。

 

现阶段的微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更注重于符合中国用户操作界面的建设。界面布局以及链接跳转上更加细腻,更加中国化。

 

(2)大力推进手机客户端的开发。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新型互联网应用必须关注移动终端开发。当前大多数微博网站不但可以通过手机发布文字信息,且可以实现拍照并发布发生在身边的图片事件。

 

(3)继续挖掘各类已有用户源,如发布IM机器人,实现与QQ、MSN等用户的无缝接合,发布与其他博客、微博、SNS等网站的接口,实现与这些网站的信息同步来吸引用户。

 

(4)除新浪微博外,所有微博网站开发并公布网站API接口,把网站开发延伸到公司外的开发人员中,并利用各种客户端,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

 

现阶段微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用户数量的增长,对于原门户网站而言,用户积累依托于原网站用户,可以快速发展,而对于刚刚起步的独立的微博网站而言,如何吸引用户仍是最大的问题。并且现阶段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目前国内只有i贴吧利用百度固有广告资源,实现盈利,其他微博仍处于投入阶段,对于营利模式还在探索中。

 

中国微博发展至今日虽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其对互联网用户的影响远高于期望,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了“微客”这一群体中,微博在新闻、交流等方面起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也在逐渐增加对这一信息渠道的依赖。未来中国的微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随时随地的微博。从腾讯关于微博的评测数据来看,接近30%的微博信息是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的,这个比率将随3G的普及继续增长,当前国外微博鼻祖Twitter正与手机生产商商谈,将其手机客户端固化在手机中,这将使得手机用户更方便,最终实现随时随地的微博。

 

(2)不同互联网应用进行无缝互联,促成全网性新型微博。当前嘀咕等网站正在不断推进与其他网站的信息同步,如与人人网同步,当通过其提供的平台进行确认后,嘀咕网的信息便可以同步到人人网中。随着各个网站不断加入到这类同步联盟中,不同应用中的用户将实现全网同步,最终形成全网性的互联网应用。

 

(3)不同微博网站特色化。微博网站层出不穷,势必引来强烈竞争,在激烈竞争中,最终形成特点迥异的微博网站为不同需求的网络用户服务,使得服务更加细腻。

 

总之,这个形成时虽短但却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科技产物,已经也将为中国的网民带来更多的便捷,随着它在中国的发展和推进,也必将成为一个大家依赖且不可或缺的新信息平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