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李文鹏>>观点>>不在抄袭中创意,就在创意中死去

不在抄袭中创意,就在创意中死去

作者:李文鹏
日期:2010/12/20 8:30:15

不在抄袭中创意,就在创意中死去
看一下豆瓣校内开心网的分享,除了星座测试笑话这些消遣类,恐怕就是和创意相关的相册被阅览得最多了。以往我还逛逛设计类网站,现在只要看分享总能得到耳目一新的东西,常常可以在照片下面看到“好想要这个”“这个在哪里卖”的留言,可见国人对创意产品的渴求越来越旺盛。
花钱买什么
很多年前,中国是没有创意价值这样东西的。大家觉得这种想想出来的东西,相对于实用物品而言是不需要尊重和不能定价的。这就好像很多设计师都遇到过的烦恼,他的朋友们常常会说:有空帮我设计个XX吧(图案,商标甚至装修)。当然提出这样的要求的朋友,多半是默认他不能收费。但是如果他不是设计师而是产品生产商,大家的态度会截然转变,无论如何也要付一点儿,因为那是有成本的东西,不给钱就像自己强占便宜了一样。
创意价值被忽视,对版权的不尊重等等问题如今仍然存在,但是随着中国火箭般的发展速度和国际接轨,这几年有所改善。起码做设计从一种看起来像兼职的工作变成了拥有巨大从业人数和规范化的职业。前进的过程中,问题百出属于磕碰着前行。
物质水平提高了,谁还不搞个Prada, LV啊?所谓消费创意,花钱买的是概念,是个性,是我喜欢你不一定喜欢,是好看但不一定好用,爱谁谁。但是创意是个啥?什么才算有创意呢?这就好像界定一样东西是不是艺术品一样是有难度的,不是谁把小便池放倒都是艺术品。
抄的就是你
今年6月回中国美术学院看了今年第一次举行的全校毕业联展,据说这样的展览形式是为了拉近社会和学校的距离,让艺术品买家可以一次性看到学生们的作品。于是信息量之大展品之多加上天气炎热,看得人身心俱疲。
美院新开了很多系,有很多我实在不知道该不该被划入艺术的范畴,竟然连影视系都开得红红火火,把传媒大学和电影学院置之何处?恐怕过几年我们就能看到美院有了文学系,人类学系乃至天文物理系之类。东西虽多,但好的真是要百里挑一,看来看去好多都觉得眼熟。Micheal Wolf 拍了香港的高密度住宅窗口,你把地点换成了上海,构图内容都一样,这算借鉴还是剽窃呢?
不得不承认,中国对个性创意的培养起步较晚(起码我们这一代是没赶上,我们的下一代估计能好些)。孩子们也从小被禁锢了头脑,你怎么能要求一个背诵四项基本原则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常去艺术观看展览的孩子比创意呢?这是不公平的嘛。所以玩不过老外,只好抄之。
如果做生意是做一个信息不对称,那么目前很多中国艺术家们,做的也是个信息不对称吧。凡是过人没看过的都可以拿来主义,高度借鉴已经算好的了,直接照搬的都比比皆是。且不说好不好,说不定呢个山寨着山寨着,就出了自己的风格。
平凡年代
有人说“没有伟大的作品,只有平凡的年代”。缺乏亮点,是这几年艺术界的瓶颈,也是全人类资讯爆炸审美疲劳的后遗症。是不是因为一切太过平缓,我们就失去了创作的激情?
其实本来一个行业里面,精英就只有那几个,最后留名千古能被记下来的也就那几个。而像创意这类,理应是和平时期,大家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好才是。所以问题还是对潜力股的保护和鼓励。注意,不是培养。这几年频繁出现的培养创造力等等词汇,叫人发笑。创造力与生俱来的,如果是培养出来的,那还叫创造力么?
保护和鼓励,就是说对有天赋的有潜力的人群进行扶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因才适用。而不是文化课成绩不够才学画画考美院,也不是明明喜欢画漫画偏偏要他学数学之类。
金钱万岁
和朋友去看了上海前段时间搞的中国当代艺术30年展,他不是艺术行业的,只是兴趣,看完之后说道:2004年以后的东西,真是没法看了。这句我极为赞同,那些充斥着浓重的急功近利心态的作品,卖弄着红色中国的标记,着实叫人生厌。
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我是在三四年前才有感受的,以前在香港常常看到创意市集和寄卖设计使产品的店铺,近几年中国的这个产业迅速崛起,像疯果盒子这样的经营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照搬外国经营方式的例子。有关创意的网站也纷纷躁动起来,一时间欣欣向荣。但中国的创意产业崛起,和金钱物质至上的现时国民心态有很大关系。在中国能赚钱的就可以做,恐怕2009年大家已经深有体会。

源地址:http://hi.baidu.com/zhuedesignspace/blog/item/e89b52c4fc01ebb98226acbc.html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