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消费——手机

作者:谢从波
日期:2012/10/8 11:43:10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7日讯 对于传统手机制造商来说,互联网手机企业让原来的手机制造产业边界变得模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逻辑已经不再适用,手机制造业需要“软硬结合”共同运营。有专家表示,今后的终端,将不再是终端厂商自己的产品,而是一个合作营销的产物,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甚至渠道以及终端厂商等,各自拿出自己的优势,打造更具优势的、以终端为承载的产品包。

日前,知名财经评论员张春蔚做客中国经济网时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国,但是只不过很多产品可能直接销往外地。更多的时候,消费者总觉得,国外的品牌产品,会比国内的品牌好。在‘智能手机’这块,消费者其实大可不必过于追捧所谓的‘品牌化智能手机’。”

张春蔚进一步解释称,“以公众较为熟悉地‘苹果’手机为例,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中国的代工厂来完成的。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手机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手机消费国。其任何一个消费指向,会决定这个行业的未来,不说长远,但起码短期之内的消费走向,是能够引导的。”

针对当前市场上“智能手机”火爆的局面,张春蔚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智能手机’的‘黄金十年’。在此之前,如果只是一款手机的时候,它还不是一个行业普及性的标志。当越来越多的品牌,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可以靠其功能性的区隔,获得市场的时候,它就开始进入到一个‘黄金十年’了。”

“据一项最新数据显示,最近一年以来,市场上销售的手机当中,一半是“智能手机”。每两部手机中,就有一部是“智能手机”。这当中一方面,跟中国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3G’的普及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功能性的手机普及有关系。”张春蔚说。

与此同时,张春蔚认为,当中国的“智能手机”进入“黄金十年”这一周期时,全球“智能手机”正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因为它的发货量,出现一个历史性的低点,在这样的一个低点的背后,说明此前市场的科普,已经做到了一个极致。但是推动他们更新换代的动能不足,推动着大家购买新机的动能已经不足。

“这是一个滞后的市场的反映,连罗永浩一个从事外语教学的,都说我也可以去做一款‘智能手机’。”由此便可看出,个人做“智能手机”,可以成为一个现实,背后也在说明“智能手机”的个性化,以及行业的升级换代,可能前所未有地迫在眉睫。”张春蔚如是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