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

作者:卫丹
日期:2011/12/5 9:38:30

提到金嗓子喉宝、金嗓子喉片,恐怕相当多的人都认为:产品包装上的那位戴眼镜的老先生是“金嗓子”的当家人。事实上,这位老先生是金嗓子喉宝的发明人,华东师范大学的王耀发教授,而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柳州女子——江佩珍。

将产品发明人的形象印在包装上,是江佩珍的一种创造,也是她表达情感的方式:对知识的尊重,对科技改变命运的感恩。

早在13岁时,江佩珍就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进入柳州市糖果二厂,成了一名普通的包糖工人。由于能干肯吃苦,18岁时江佩珍就被工人们推选为副厂长。33岁时她又被推选为厂长。

江佩珍打破了“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把员工工资、奖金与生产挂钩,工人的积极性大增,产量直线上升。1984年,柳州糖果二厂年产量达16500吨。之后她引进德国、意大利生产线,生产出内地第一块果酱夹心糖、第一块花生巧克力、第一块酒芯巧克力等。

然而,随着外国糖果、乡镇企业糖果相继进入市场,1992年,柳州糖果二厂陷入了困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身为厂长的江佩珍一时不知从何做起,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让她茅塞顿开。

“当时是1993年的1月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柳州视察。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朱镕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生存之路,就是搞高科技产品,他还提出让我们去上海,与上海的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交朋友,产学研一旦结合起来,会形成令人难以想像的能量。”(江佩珍)

江佩珍深知自己产品档次低、市场容易模仿,希望能从高科技产品中寻找一线生机,于是,1993年7月,江佩珍带着7万元跑到上海。

当时,40多岁的江佩珍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坐在28位教授面前说:“我没有进过大学的门,没想到今天一下子实现了。我是来做一名小学生的。”说完,她还鞠了个躬。

坐在江佩珍对面的就有王耀发教授,正是那次见面的机会让江佩珍结识了王耀发教授,二者的合作也由此开始了。

后来王教授在参观糖果厂时,无意中尝了一下糖果厂的润喉糖,惊讶地发觉糖里有桉油、薄荷等成分。王教授随即指出产品的缺点:简单把桉油和薄荷加在一起,不能根本解决喉咙干燥问题,在药理上有缺陷。

王教授随即透露自己正在研究一个配方,专治慢性咽喉炎,他认为如果用来改造润喉糖,效果应该比现在好得多。两个无关紧要的产品碰巧撞在了一起,而更让王耀发教授看好的是江佩珍的敬业、顽强,于是他决定,把配方无偿赠送给他们。

几个月后,双方在如何保证糖果口味上联手试验,并给新产品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金嗓子喉宝。江佩珍很清楚,这也许是挽救工厂的最后机会。但是启动新项目,资金缺口达700多万元。江佩珍找到银行贷款,但鉴于糖果厂的困境,在20天里28家银行拒绝了她的要求。

在几乎绝望时,江佩珍不服输的个性爆发了,她变卖了家里许多家当,一共凑了15000多元。工人们看到厂长这样做,也纷纷解囊。1个月后,工厂集资达780万元。

1993年11月,金嗓子喉宝正式投产。江佩珍当时按照东南亚万金油、红花油的做法,开了国内产品包装的先河:把王教授的头像印在包装盒上。她很得意自己当时的胆量。

江佩珍说:“我们把王教授的头像印在包装盒上,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他,记住他是我们的恩人,同时也表明我们尊重知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态度。”

王耀发每次到工厂里去,都会很感动,“有一次我感动得流泪了,讲话都讲不出来。因为什么呢?全体员工都站起来向我三个鞠躬,都讲没有王教授就没有金嗓子。我说这个讲过头了,如果是有了我,没有江佩珍,金嗓子也不行,好的成果也不一定转化成好的品牌。所以今天我有这么一个光荣,江佩珍她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1995年,金嗓子喉宝正式上市,当年就实现产值2744万元,创利税200万元。1996年,金嗓子喉宝产值开始激增,产品除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各大中城市全面铺开外,更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朝鲜、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1999年以来,金嗓子喉宝在咽喉口腔用药市场中,占有率也名列前茅。小小药片帮助江佩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很多数据都在说明江佩珍的几步棋当初没有走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