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平>>观点>>总编手记:治大国若烹小鲜 东方微博:方翔

总编手记:治大国若烹小鲜 东方微博:方翔

作者:王平
日期:2012/11/11 22:25:16

今天,人民网转发了一篇署名“钟声”的文章。我们业内人知道,“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编辑们的一个集体笔名,其文风尖锐鲜明、反应快速、落笔缜密。今天文章的原标题是比较中性的,名为《独具魅力的中国气派》。人民网在转载时改了标题,引用文中的一段话为标题,黑体大字标出,《政治体制事关安危存亡容不得丝毫浮躁和盲动》,让人足以感受到其中的政治韵味。

  其实,有关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一直是外界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胡锦涛同志报告提出,“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是对中国政治现实的基本描述,西方舆论特别关注,美国《时代》周刊甚至猜测说:中国这是在拒绝西方式政改的道路。钟声的文章,估计也是有所指,因此,文章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环顾世界,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水土不服,破而不立。经济停滞、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仅损耗国家实力,甚至扼杀对未来的憧憬。一系列反面教材告诫我们,政治体制事关安危存亡,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浮躁和盲动。

  这段话是令人深思的。上海代表在讨论十八大报告时,高度称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特别是关于“政治建设”的论述。代表们特别认同一句古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句语出老子《道德经》,在我看来,古人最好的注释者是韩非子。《韩非子·解老》篇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三国时期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则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唐玄宗也说过,“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所有种种,一个通行解释是:治大国就好像烹调鱼鲜,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火候亦要到位,不能乱动,此喻凡事不能过头,也不能不到位。

  中国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早已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也试图走过全盘西化的路,但结果怎么样?学过一点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军阀割据,民生不堪,积贫积弱。其实,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们的政治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过去讲摸着石头过河,强调渐进式改革,现在看来,这不仅是有道理的,甚至是有规律性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么大的国家,经不起折腾,绝不能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否则就可能万劫不复。当然,我们的改革是有边界的,正像吴邦国同志所讲的“五个不要”,我们就是要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高举旗帜,旗帜鲜明地告诉世人,告诉国人,告诉全党我们要走什么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能含糊的,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所有的改革进程,都要在有序平稳可控的状态下进行。中国是一个大国,发展不平衡,情况不一样,任何操之过急的做法,都可能会犯下巨大的错误,我们真的经不起任何的折腾和无谓的损失了,这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凡事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定力。

  当然,我们宣示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但依然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所有的有益成果,我们虽然不会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但是我们会有所借鉴,我们不会否认一切,也不会是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中国成功的经验,就是绝不闭关自守,而是包容并蓄。一部中国的文明历史,也就是包容并蓄的历史。中国的东方文明正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文明的过程中成长进步的。然而,吸收外部文明的有益养份,还是要讲一个“中国化”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盲目和躁动。晏子就曾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为什么?就是地情、国情、世情和时情的不同,我们要改革,这是不用怀疑的,也是执政党的信心所在,但是,我们需要方向,需要路径,更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推崇黄老学说,提倡“无为而治”,国家得到休养生息,人民收获富裕成果,因此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今天,中国的政治建设,也需要有一个平稳和谐的环境,让我们耐心期待,中国的明天会更好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