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哭穷”的人

作者:林露
日期:2012/5/31 8:09:26

“哭穷”,是中国的“国粹”,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描写,借钱人还没张开嘴,有钱的人就说“穷的揭不开锅了”。真正的穷人,因为穷,似乎已经习惯穷了,反倒不怎么哭穷了;而那些喜欢“哭穷”的,往往并非真正的穷人,至少还没到该“哭”的地步,他们之所以“哭穷”,有的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真的“哭穷”,有的是怕“济贫”而“装穷”堵嘴,有的是趁机起哄上演“假戏”掩富。这次全国的调查,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三类人最爱“哭穷”:矫情的中产小资、嫌贫爱富的人和不想也不会踏实奋斗的人。

对待那些“哭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爱“哭穷”的,当作志同道合的娱乐;真正光明磊落致富的,很不屑于这些道貌岸然;那些真正的穷人,则对此种“为富不仁”充满了痛恨。调查显示,86.3%的受访者很反感“哭穷”,似乎也证明了,穷人真是多。世界上,富人穷人往往是二八定律,说20%的富人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而中国更具特色,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曾引用一份权威部门的报告说“中国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时代周报》2009年6月25日)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86.3%的受访者为什么很反感“哭穷”了。

 

矫情的中产小资、嫌贫爱富的人和不想也不会踏实奋斗的人“哭穷”,虽然讨人厌,但我们还是得学会倾听。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矫情的中产小资、嫌贫爱富的人和不想也不会踏实奋斗的人,也只是那些讨厌他们哭穷的人给他们贴上的主观心理标签。他们“哭穷”,虽然不排除虚情假意的成分,但也有相当多的是事实。在国际上,中产阶级往往被认为是幸福度较高的人群;但在中国,则另有一番特色,他们收入相对不低、支出相对较高、生活压力较大、最缺乏安全感(《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1月15日)。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还想拥有更好的未来,更担心失去已经拥有的,他们不“哭穷”怎么办呢?中产阶级爱“哭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正因为中产阶级不该哭穷,所以他们的“哭穷”还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引起更多穷人的反感。但是,还有86.3%的穷人不是不愿意“哭穷”,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太卑微,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太可怜,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关注太不够,所以即使他们哭穷,也没有人愿意听,也难以产生新闻效应,久而久之,他们知道哭穷也是白搭,“哭了也没有奶吃”,不如阿Q一下,懒得哭穷了,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社会,超过半数的人在“哭穷”,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还能够哭出声来的中产阶级,他们实质上是在“哭”社会的不公,相比于濒临“过劳死”的付出,收获的仅仅是最没有安全感、最没有幸福感的“中产”。因此,相形于矫情的中产小资、嫌贫爱富的人和不想也不会踏实奋斗的人“哭穷”,我们社会各界是不是更应该关心一下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打捞一下那些沉没的声音呢?

 

一个社会,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无论是中产阶级的“哭穷”,还是那些大多数的“沉默”,都是一种现实的批评。或许,“哭穷”泛滥确实会产生一系列社会负面效应,但我们不得不承受这种代价。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倾听“哭穷的”,更需要关注“沉默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