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销战略误区

作者:贡勇霞
日期:2012/12/19 13:20:21

企业营销战略误区  

  1、战略缺少远见,赚现钱的能力突然失灵了  

 当经营大环境友好时,企业发展壮大的速度与他的商业判断息息相关。从刚才提到的赢利模式的商务结构和管理结构来看,他的战略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但因为他看准了商务结构中的特有目标消费群,一个差异化产品、或者独特的服务方式,其他的短板问题就不足为道了。长板带来的巨大利益,远远抵消了短板的损失。  

 而当民营企业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暗处发出一二枝冷箭的影子对手,变成了某个行业的竞争靶子的时候,一直缺少战略思路的民企肯定会失去方向的。谁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哪群客户才是自己的下金蛋的鹅?经营危机是从管理结构开刀,还是先向商务结构下手?在没有决断的能力和勇气的状况下,于是出现了一批批战略盲从的民企队伍,看到别人赚钱,大家一拥而上。

   2、品牌传播与营销战略脱节,市场投入难以有效积累  

 企业发展上了一定台阶后,民营企业也开始注重自身形象建设了。一来是为了开发大客户,大客户的评价体系比较综合,除了产品性价比和关系运作之外,他们的层级把关制,会对供应商的整体素质和表现提出相对完整的要求。二来呢,则是竞争对手的压力。工业行业中,国外巨头林立,国内对手纷纷崛起,给规模不大、特色不强的民营企业,构成了艰巨的挑战压力,想回避都没有机会了。

  于是,不少民企也解囊出资,从VI、画册、企业宣传片、产品手册、展会形象、网站等品牌传播手段开始,一点一滴地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品牌传播的落脚地应该是营销目标的达成,即使品牌定位这样的战略层面,也应该以公司整体营销战略为核心。而现在大多数民企在做品牌传播工具的时候,都是请一些专业的设计类公司,他们在单个工具策划和呈现上也许没有多大问题,但又有谁能花心思、搞得懂一个工业企业的战略和营销计划呢?一件件漂亮的衣服和首饰,戴在不恰当的地方,或者组合凌乱,反倒是降低了主人的品味感和形象力。  

 3、当初无所不能的小组织管理,规模变大之后的“长颈鹿”现象  

 民企的优势在船小好调头。领导团队精干,人员配合默契,工作激情四射,下面的中层和员工都会有样学样。民营企业就是靠着这样的战略机动性,战胜了优越庞大的国企、不服水土的洋品牌的。

  然而在规模变大之后,这些曾经骄傲的特长,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总经理变成董事长了,手下的兄弟想见他还得跟秘书约时间。创业团队变成利益既得体,新来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感觉只是替他们卖命的高级智囊。老板创业期间,身先士卒,洞察市场,身兼超级销售员和一线管理人员,市场的微妙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如今离开一线之后,摇身一变为高级管理人员,自身的长处丢了,而短处却一天天在放大。缺少大组织管理经验是次要的,没有平等待人的胸怀、以己度人的人才观、不善于激发普通人的闪光点,才是从小组织老板转型为中等规模企业总经理的关隘。  

 4、巨大的经营压力,导致的营销强迫症  

 民营企业成长之后,若是在沿海大城市还好的,但要在内地中小城市,他们就会成为当地的产业英雄。各种政府部门都会开出诱人的条件,鼓励他们扩大规模、争取再上产业新台阶,加上自己的扩张梦的促使,一些企业不顾一切地患上了“大头症”:规模大了,成本降低了,影响了变大了,公司利润就会更大。

 战略忍让,导致了营销策略的保守性和套现的疯狂性。只要能卖的出去,价格一让再让,承诺一轮比一轮高,而花代价得到的现金却很快被消耗殆尽。营销被绑架了,所谓的战略部署和策略应对,都必须让位于廉价销售,而新产业的梦想就此搁浅。营销强迫症,是战略失效的典型症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