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王健>>观点>>透视吉林“优秀农民工”评选争议的背后

透视吉林“优秀农民工”评选争议的背后

作者:王健
日期:2011/6/16 21:39:02

近日有媒体披露,吉林省优秀农民工评选公示名单里30名候选人中厂长、经理就有11人,其余大部分也都是各个岗位的负责人,真正标有“工人”身份的只有3人。报道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透视吉林这场“优秀农民工”评选争议风波,一些问题颇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农民工”的范围该如何界定?按照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评选表彰工作方案》,参加评选优秀农民工的条件是:年满18周岁,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或在当地转移就业,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吉林省在对“优秀农民工”评选界定时,在“当地转移就业”后面加了“有2年以上外出务工经历”限定条件,也剔除了一些知名农民企业家,从操作层面上讲,貌似并不违规。但从结果来看,公众对此却并不买账。

这就牵涉出另一个问题,官方评选标准和结果如何符合公众期待?尽管吉林方面一再强调这些厂长经理“所办企业规模不大,工人数量不多”、“大多工作在一线”,评选“旨在激励农民工奋发向上”的初衷,公众依然疑窦丛生。之所以对优秀农民工评选公示名单不满意,原因就是候选人看上去“厂长经理”多,真正“工人”少,公众担心评选不透明、不公正,陷入权力通吃、财富通吃的痼疾,有损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因此,与其说公众对候选人名单表示不满,倒不如说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表露与宣泄。这种表露与宣泄有时是基于法与情的理性表达,有时也难免掺杂一些单纯过激的情绪化表达。

第三个问题,纵观这场评选风波,媒体报道在大众传播和大众表达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看到,该事件中起初报道偏向强调候选人中厂长经理与工人的数量,“11 名厂长经理,仅3名工人”这种强烈反差自然容易引爆舆论。简单的带“长”候选价值判断、各地传媒的报道与评论蜂拥跟进、官方回应的滞后与不充分,一场评选活动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抛开评选制度自身不完善的一面,如果能够把候选人、当选者的基本信息、先进事迹都公诸于众,误解应当容易消弭得多。有最新报道指出,候选人中有经理“自己从1992年开始外出务工,直到2008年返乡后才逐渐创办了公司”、有班长“毕业后在家务农三年,之后到铸造公司基层当工人,4年后才成为班长”……倘若通过大众传媒充分公开这些候选人不凡的成长经历,以过硬的先进事迹去打动、感染公众,来展现农民工群体奋发向上、积极打拼的精神风貌,公众面对这些带“长”的候选人恐怕就不会如此纠结了吧。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对公共事务的高度关注、监督甚至挑剔已然成为常态,这既是对自身生存、生活处境的发问,也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敦促。就“优秀农民工”评选事件而言,科学合理地界定农民工范围,寻找候选名单的典型性与公众期待的平衡,与媒体、公众保持有效互动沟通来践行善政,自然成了公共部门当下化解舆论危机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地蚊子  21:38:21
近日有媒体披露,吉林省优秀农民工评选公示名单里30名候选人中厂长、经理就有11人,其余大部分也都是各个岗位的负责人,真正标有“工人”身份的只有3人。报道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透视吉林这场“优秀农民工”评选争议风波,一些问题颇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农民工”的范围该如何界定?按照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评选表彰工作方案》,参加评选优秀农民工的条件是:年满18周岁,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或在当地转移就业,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吉林省在对“优秀农民工”评选界定时,在“当地转移就业”后面加了“有2年以上外出务工经历”限定条件,也剔除了一些知名农民企业家,从操作层面上讲,貌似并不违规。但从结果来看,公众对此却并不买账。

这就牵涉出另一个问题,官方评选标准和结果如何符合公众期待?尽管吉林方面一再强调这些厂长经理“所办企业规模不大,工人数量不多”、“大多工作在一线”,评选“旨在激励农民工奋发向上”的初衷,公众依然疑窦丛生。之所以对优秀农民工评选公示名单不满意,原因就是候选人看上去“厂长经理”多,真正“工人”少,公众担心评选不透明、不公正,陷入权力通吃、财富通吃的痼疾,有损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因此,与其说公众对候选人名单表示不满,倒不如说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表露与宣泄。这种表露与宣泄有时是基于法与情的理性表达,有时也难免掺杂一些单纯过激的情绪化表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