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南京工大李燕婷>>观点>>莫言获诺奖无需过度解读

莫言获诺奖无需过度解读

作者:李燕婷
日期:2012/10/18 8:45:43

“莫言”,那是因为沉默是金。

可是,莫言却把千言万语一页一页写进了文学作品里。

100多年来,象征着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多次与伟大的中国籍作家失之交臂。直到2012年,这一顶文学的桂冠才悄然花落作家莫言之手。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10月11日,当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一时间莫言成为华夏乃至世界热词,迅速掀起一阵“莫言热”。对于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而言,幸福莫过于此,荣耀也莫过于此。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由衷敬佩,终于有一名距离我们身边不远的作家获得了国际文学大奖诺贝尔;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由衷高兴,终于有一名没有离开自己祖国的中国籍公民获得了国际文学殿堂上的至高荣誉。无论从什么角度而言,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都是作家个人之幸,也是所有热爱文学的写作者之幸,当然更是华语文学之幸。

人们都说,文学无国界,可是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国籍,都有自己的母语。而母语创作,才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突破母语创作与外语之间的天然障碍,即使是世界一流的翻译家,没有文学的素养和悟性,也无法把一部母语里的文学名著从文学的角度翻译成为另外一种语言的文学名著,在翻译过程中,文学的美感、作品的情感必然成递减趋势,造成“形似而神不似”的遗憾或者缺陷。这就是我们日常阅读中文版外国名著觉得“生硬”的原因,当然这种因为“翻译障碍”也会让外文版华文著名很难与外国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然而,从今以后,莫言的作品将烙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标签,引起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翻译家、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汉语言文学作品也将受到世界文坛更加广泛的重视。有了更多的爱好者、研究者,善于破译文学作品情感密码的翻译家也将更多,作品翻译的情感对接也必然更加亲密。

自古以来,汉语言文学名著浩如烟海,历久弥新,不仅拥有庞大的作家群,而且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实现汉语言文学的真正繁荣,必须通过中外文学的频繁交流,方能让更多的中国经典名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学相互了解,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同繁荣。

在中外文学交流、交融过程中,诺贝尔文学奖除了对作家本人成就的肯定外,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则是加快文学交流的“催化剂”。纵观100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历程,无不印证着这一点,无论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将,都让这位作家所处语境下的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学为全世界所公认,无不激发更多翻译家、研究者对这位作家、这个国度的优秀著作产生更多的兴趣,倾注更多的心血。

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一位大四的学生发表感慨,“莫言得了诺贝尔奖,我的论文《诺贝尔奖离中国还有多远》该怎么写下去啊?”台湾著名作家朱天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是更是坦言,“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就象我们台湾说的买‘乐透彩’,作家不会因此就乱了自己的步调。华语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够,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华语文学没有翻译出去。十几年、二十几年来,诺贝尔的获奖作家中,二级作家都轮过好几轮了。莫言得奖当然毫无问题。”种种评论,褒贬不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的国度而言,再正常不过了。只是不要让莫言背负更多的负担就好,正如杨澜在微博中所说,“莫言得的是文学奖,是个人奖,那是肯定他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洞见与刻划。大可不必和国家强盛、文学复兴扯在一起。诺奖很多时候是颁给欠发达国家甚至是身处离乱中作家,可见与国力强盛没什么关系。而中国文学离真正繁荣复兴还远呢。如果众人都要他挟带若干私货,莫言背得动吗?”

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对作家个人创作成就的最高肯定,而且是对作家所在国度文学作品在世界影响力的高度认可。莫言获奖,固然可赞,但也要以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无需过度解读,千万甭问“莫言获诺奖够不够格”,也千万别说“莫言获诺奖让那些文学巨匠情何以堪”。毋庸置疑,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征途上,不需要妄自菲薄,也必须力戒夜郎自大,唯有真诚与包容,方能营造良好的文学创作与交流的浓厚氛围。

莫言荣获诺奖,仿佛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至少,莫言用他的作品打开了一扇中国本土文学走向世界的窗户,让中国文学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