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行走多远

作者:张羽
日期:2011/6/18 13:45:36

《Blowing in the wind》,一首好歌。念书那会儿,室友特喜欢唱这首《风中飘扬》。我感觉它挺有味儿,便跟着哼会了,记忆至今。歌词有点长,有几句是这样的: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大意是:

              一个人要行走多远,才能成其为男子汉?

             一个人要回首几度,才能忍心视而不见?

             一个人要如何倾听,才能容纳别人的呼喊?

  浓烈的美国民歌风格,它似表达人生的普遍哲理。曲调悠扬旷远,宁静若思;隐隐含知路行难的意思,却又青春发扬。

  朋友在风中,那些答案也在风里。步履匆匆,多少年过去。行旅南北,曲直都写进往事。突然有一天驻足回望:从儿时到中年,哪一段路程,立有通往成熟的路标?

  年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成熟是一种阳光,应该珍视。在路上每一次跌倒,除了感觉疼痛,就是积累一分怨忿,好象这些障碍是专冲自己而设。我会抱怨门口施工、路面坑坑洼洼地难行,却未曾去关注隔壁跛伯一直被困家中;我会为路上的垃圾四散而愤然痛骂,却未曾想过亲自动手去清除打扫,哪怕是身边的一小部分。

  年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成熟是一种内视,应该慎独。在路上每一次回望,眼睛里都是曾经的辉煌,哪一棵树是自己栽下,哪一个陡坡是独自翻越。我会偶尔记起搀扶我淌过河流的兄弟姐妹,可更佩服自己的执着和勇气;我会原谅我在路上的茫然和懒惰,回首身后那些蜗牛行缓的旅伴,我更骄傲自己的特立独行。我视而不见我的幼稚、我的愚笨,即便有人提醒。 所以,毕业时,某人说:你,刚愎自用!

  年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成熟是一种宽厚,应该容纳。在路上每一次争执,我都会坚持自己的路线,我以为我性格中的“真”足以抵御他人的“伪善”。我会喋喋不休地去说服别人,让路上的旅伴都跟随自己的足迹;我对他人的异议持有怀疑和反感,没想去倾听和妥协,不加思索地反驳怒斥。

 

  我以为我成熟了。以为走过这么多路,那些成功喜悦、挫折烦恼为我建立好参考坐标系,用它去明辨是非,快意恩仇。然而,在许多情形中,我的坐标系原点完全是设立于自我的感性基础上,如果忍耐与委屈同时存在,那么委屈则是划定对手与朋友的界限。

  终于有一天驻足回望,学着沉默地思考。发现简单和朴素的比重,简易的行囊,不至成为行走的沉重包袱。放下一点自我,比如尊严、体面、自负,可以亲切地问路前往,避免了走岔的莽撞。分一些欢乐给旅伴,聆听他们的倾诉和意见,一道体会伏尔泰的教诲,“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与诱惑保持距离,与偏激分道扬镳,与阳光快乐同行,我发觉我可以稍微成熟些许,走得轻松,走得更远。

  是啊,一个人要行走多远,才能真正地成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