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管理要效益

作者:龙金艳
日期:2011/10/8 18:22:15

 《管理学》告诉我们,管理就是“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在二十一世纪,创业处于白炽化的今天,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就更加地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当务之急。要通过抓管理来对好的管理方法进行继承和发扬,对在管理中日渐显露的阻碍创业发展的问题进行扬弃与思考,逐步摸索一条适合企业做大做强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从管理的定义不难看出管理的七个职能: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具体各自包含的内容在《管理学》上面都很清楚地描述了,而如何在这七个职能中融入企业特色,这便是企业狠抓管理的关键所在。企业骨干在探讨内部管理和摸索管理思路过程中,需要逐渐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认识和要求。
    管理出效益首先要求管理规范化。任何工作有了规范,那么在定岗定薪等问题上就能够有所依据。现在人力资源部和企业管理部多次举行员工座谈会,深入了解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为薪酬体制改革做着基础性工作。同时,人力资源部将在广泛了解部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整个企业的现状,将进一步协助企业管理部完善公司的岗位规范。
    其次,标准化的作用是通过比较来促进内部管理。每一件事情,因为做该工作的人不同,自然效率也不同。如果岗位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其工作量,那么做该工作的人就可以通过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第三,制度化为内部管理提供制度保证。有了具体的制度规定之后,任何事情的评判标准更加客观,可以减少其中因“人”管理存在的一些主观因素,在保证公平性、公开性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减少了主观因素,制度化也会凸现员工激发积极性、创造性的作用,从而使形成“效率优先”的内部竞争,促使公司的良性发展。制度化的要求从来不曾放松,但是在公司抓内部管理工作期间,需要用更多的关注来督促制度的施行,保证制度的权威性。
    第四,程序化是内部管理迈向纵深的有力保障。根据程序来办事,这样能够保证上传下达的畅通,也能够避免很多因为职能不清而带来的工作失误。程序化的要求,是建立在公司运转的流畅前提下的,能够保证高效率,促进效益。但是如果出现中间层的断裂,这样就可能导致越级的沟通,使中、高层领导疲于部门、班组小事,浪费宝贵时间,降低办事效率。为此,公司管理要程序化,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及时沟通,保证中间环节的流畅性。
    向管理要效益,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要求来抓内部管理,对每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