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

作者:陈晓敏
日期:2009/10/19 21:33:11

我想如何读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的苦恼和疑问。然而到底究竟该怎样读书呢?我的观点是书不能乱读,也就是说读书要有目的性也需要正确的方法,不能死读书读死书,那样读多少书都没用的。读书是为了用的,如果读了却不会理解不懂得利用,那读书就是一种资源和精力的浪费了。不仅如此,它还会挤占我们接触现实的时间,让人的社会实践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形成知性惯性,读书甚至会变成逃避现实的下意识行为。如果书读到这样的程度,那读书真的还不如不读,这样读的书越多,人也就越酸腐没用,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科举是封建统治者麻痹知识分子的手段,为的就是造就酸腐的人,这样的人考中了又能怎样?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中了举的范进正是如此。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这样读书还可能捞个官儿,当今社会那就更惨了,这样读书已肯定没有出头之日。

    那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并把书读好呢?根据唯物辨证法: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书读多了知识就渊博了,所理解所懂的事物就增多了。然而我却不以为然,读书要有目的性,读的书要能吸收、理解并应用于实践当中。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没用,也是对脑袋空间的一种滥用,就像一间豪华、空阔、明亮的屋子里面堆满着垃圾一样。所以读书要有目的性,你选择这本书有什么目的,想要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什么,还有除了通读本书外你还要理解并适当的应用于实践中去,这也是重点。

    很多人去买书、购买电子书籍、阅读文章、听音像制品等,然后把这些东西搁置一边,再也不加以利用。他们相信自己本已过度拥挤的大脑能够记住刚刚读到或听到的一切。这就是关于读书的最大的问题:大多数人并未真正记住并理解它们。他们以为把书看完了就已经完成任务了(很多人为为了充实自己,会计划一定时间看一定量的书),已经完全理解了,甚至他们会因为自己比别人看的书多而有一种成就感、优越感。多读些书是基础,但是如果不能逐渐实现效用化,那就是没有学会怎样读书,最后可能变成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人读多少书都没用。当然要具体分析,一样的状态不一定一样的经历,如果是书读得太少,那就必须把这一课补上去,如果是书读得太多了,那也应该纠正不会读书的笨习惯。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我们假设一下你购买了一位互联网超级明星的最新电子图书,你将这本电子图书打印出来,并重头到尾通读一遍(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很认真很积极的读书态度)。但是当你读完这本书,然后把它放进抽屉里,或者甚至可能扔掉。你刚刚所犯的错误与所有未赢得成功的人如出一辙:没有将所获得的信息转化未完全理解的形式。

所有书籍都只是被印在纸张上的某人观点,也仅仅只有他们才真正理解所写内容的含义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各不相同我们以直到这一刻之前所形成的独特经验及影响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些经验与影响在我们见到的所有事物的前面只是起到过滤的作用。因此,我们想要将所接收的知识据为己有,就需要将所获信息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语言。这听上去可能有点抽象,但我真正想说的就是:永远不要只是阅读书本,而是要加以利用!

    应该怎样读书、读多少书合适呢?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那要看具体哪个阶段,个人的具体状况,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要学有所用。只要读书致用了,那当然读书越多越好,这本身说明读的还不够呢;如果读了书没有用上,那就先不要读了,还是先想想已经读过的书该怎样用。这正如杂乱无章的大图书馆并不比井然有序的中等图书馆更有用一样,知识量即使再丰富,如果没有经过我们自己的思想仔细琢磨,其价值要比经过反复充足考虑过的小知识量低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整天读书、学习考试的成绩却始终比不上那些只是不定时的学习一下的人考试的成绩差的缘故。很多时候他们会抱怨是不是老天不公,自己这么认真、努力学习成绩却不佳甚至有时还会挂科,却不会扪心自问,自己读了这么多到底是否全部或大部分吸收、理解了。

    读书是需要方法也要讲究方法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彻底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如果有上述苦恼的同学请不用担心也不要抱怨,此刻你只需静下心来想想你的读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不当就从这一刻开始改正你的学习方法,相信你会大有收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