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凡客体”

作者:陈秋云
日期:2014/6/8 13:18:08

? ? 2010 年 5 月, 互联网时尚生活品牌凡客诚品(Vancl)在北京推出了公交候车亭灯箱广告,6 月,该公司又加大宣传力度,先后在北京、 上海的地铁、 公交推出了户外广告。该广告的创作者是奥美广告公司,品牌形象代言人为韩寒与王珞丹。广告通过对代言人的个性化描述,力图诠释凡客诚品 "平民时尚" 的品牌定位, 彰显 "简单得体" 的个性形象。随着户外广告的发布, 7 月, 网上开始流传其恶搞作品。网友们以凡客诚品广告作品为模板,改换代言主角,用调侃的方式重新演绎文案。该模板被称为"凡客体",被恶搞的对象包括真实人物、虚拟人物,以及一些社会现象。随着"凡客体"在网上的火热流行,凡客诚品这一品牌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凡客体"的信息传播途径为网络传播,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因此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类似于病毒营销,应该是病毒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病毒营销起源于"口碑传播" (word-of-mouth),即信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互动。随后, 这种传播方式在营销领域被发展成为"蜂鸣式营销"。在"蜂鸣式营销"中,当一位消费者与另一位消费者谈及某件商品,这种资讯是快速的、个人化的, 也是可信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 "蜂鸣式营销" 在网络上被迅速发展为病毒营销。

? ? ?在病毒营销中,消费者在获取信息之后本能地去将信息传播给其他消费者, 在网络这一数字载体的催化下,信息不再是简单的扩散, 而是像病毒一样迅速地爆发。从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上看, "凡客体"的流行与病毒营销中信息的传播确有相似之处。两者传递信息的过程都符合传播学"创新与扩散理论"所描述的传播模式。 "凡客体"与病毒营销都是由少数对信息敏感的意见领袖带头传递信息,经由网络这一催化剂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信息制造与传递的行列,最终使信息为更多人理解、接受。"凡客体"的流行让很多营销界人士为之雀跃,认为在这个案例中,广告创意提供了一个新的语境,人们借助于这个语境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产生的扩散效果为品牌带来了病毒营销的结果。

? ? ?但"凡客体"的流行与病毒营销在本质上存在差别, "凡客体"的流行除了使"凡客"一词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词语外,对凡客诚品的品牌建立并无更多助益。如果说"凡客体"最初的创作还包含有一定智慧的戏谑与调侃,随着流行的升级, "凡客体"作品越来越趋向于低俗,很多作品甚至包含有人身攻击、不良意识。知名度并不等同于美誉度,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与形象美好的品牌相关联,而对恶俗往往避之不及。 "凡客体"的流行当然可以引起人们对凡客诚品的关注,但"凡客体"的低俗化也会带来人们对品牌形象的厌倦。其实, "凡客体"的流行与始于 2003 年的网络"恶搞小胖" 现象极为相似。 2003 年, 一个网友将一名叫钱志军 (被网友戏称为"小胖")的学生的照片 PS 后发到网上,之后,立刻引发了网友恶搞风潮,众多花样百出的小胖恶搞照出现在各大论坛里,如今在百度上搜索"小胖恶搞"能得到40 多万个主题帖子,小胖也成为被网络恶搞第一人。当年小胖照片被网民演绎的火爆程度不亚于如今"凡客体"的流行。被恶搞的小胖虽然无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由此成为网络名人,之后小胖曾经想过借由知名度进军演艺圈,但却反响平平,可见,在这场网络恶搞风潮中,小胖已经不是人们关心的主角,他只是人们借以表现自我的一个元素、一个工具,人们感兴趣的是由小胖鄙视的眼神拼接出来的作品,而对于小胖本身却并不感兴趣。在"凡客体"的流行中,很不幸,凡客诚品也扮演了小胖的角色。凡客诚品品牌形象本身如何并不是这场传播现象中的重点,网民关心的是如何借由"凡客体"来进行自我情绪的宣泄。"凡客体"的流行实质就是网络恶搞,但因为其起源于一则广告,因此就被人认为是一种有助于市场的营销运动未免言过其实。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被恶搞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商业上的前途。事实上,在当今眼球经济的时代,能够在信息轰炸中获取人们的关注实属不易,但如果企业没有关注信息的散布并恰当地加以引导或巧妙利用,而是任由其发展,这种流行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与其他短命的网络现象一样,被喜新厌旧的网友抛弃,企业也由此错失了可以树品牌的机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