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西京学院张俊海>>观点>>网络时代的恋爱法则

网络时代的恋爱法则

作者:张俊海
日期:2011/5/5 9:22:08

世界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亚甘认为,“我们对爱情的本质观念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只是办事效率更高、更加有条不紊罢了。”

  ●“圆熟流畅、多姿多彩的词句代替了深情而迷人的棕色眼眸。性格描述中频频出现的错别字起到的破坏性效果,与黑毛衣上的头皮屑差不多。”作家朱利安·迪贝尔写道

  ●“诱惑只在一次点击之间。”按照吉夫教授的说法,“超个人”的虚拟关系一旦侵入现实中的二人世界,往往只能以悲剧收场

  1981年,戴安娜与查尔斯的梦幻婚礼全球电视直播。上周末,凯特与威廉在数亿名YouTube用户的注视下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30年间,我们对于“爱情”的定义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70后还在公园里绞尽脑汁地制造邂逅时,一脸稚气的90后已学会对着一个陌生的头像打情骂俏。

  用一台冷冰冰、纯逻辑的机器来孕育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不可捉摸的情感,这究竟是网络时代的最大悖论还是水到渠成的情理中事?

  网络成就爱情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确令现代人求偶的方式或途径发生了巨大改变。

  据OKCupid 创始人兼CEO山姆·亚甘(Sam Yagan)介绍,网上约会曾是人们在现实中受挫后寻求补偿的无奈之举,如今它已成为扩大人际圈、远程交友的重要手段。

  来自牛津大学网络研究所的调查报告证实了这一说法:在1987年以后建立关系的英国情侣中,有22.6%是依靠互联网找到另一半的。与人们想象中的情况截然相反,网恋反而更容易开花结果,原因无他:200人VS 200万人,在哪种情况下,遇见Mr. Right的几率更大?亚甘认为,“我们对爱情的本质观念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只是办事效率更高、更加有条不紊罢了。”

  根据《网络空间的罗曼蒂克》一书作者莫尼卡·韦迪(Monica Whitty)教授的说法,现代意义上的“浪漫爱情”这一概念是从19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逐渐演进到现代人熟知的玫瑰、婚纱、肥皂剧和迪斯尼电影等一系列意象的。前者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后者则意味着在一个能够包容我们所有缺点与不足的爱人面前,袒露最真实的自我。而这一切首先应当归功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经济学人》科技编辑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曾写到,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电报正是联结无数浪漫之心的纽带。早在1848年,一对分居于波士顿与纽约的恋人便举行了历史上第一场“在线”婚礼。由此观之,互联网成为新时代“红娘”也就不足为奇了。

  诱惑只在一次点击之间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之真谛、恋之要义,实则古今同理。

  “圆熟流畅、多姿多彩的词句代替了深情而迷人的棕色眼眸。性格描述中频频出现的错别字起到的破坏性效果,与黑毛衣上的头皮屑差不多。”作家朱利安·迪贝尔(Julian Dibbell)写道。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恋爱法则其实与上世纪的先人们无甚差别。第一印象依然至关重要。编辑个人资料、上传头像需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的高超技巧。若是以为凭着一支生花妙笔便可成为艳遇无数的网络红人,你就大错特错了。

  “你没法就本质性的人格特征撒谎,比如幽默、机智、兴趣,所有这些都会在长时间的交流后显露无遗。”社会学家阿伦·本-吉夫认为,网络关系反而能鼓励人们更真实、更准确地展现自我。

  不仅如此,社交网站还为延续到现实中的潜在恋爱关系提供了足够的铺垫:用户偏好、链接分享、好友群等往往能够成为吸引同类的暗号,状态更新常给人“同步在场”的错觉,拥有特定主题的网络社区则为好友们提供了新鲜的谈资。

  然而,网恋的便捷与高效既是其最大优点,也是一个致命缺陷。“诱惑只在一次点击之间。”按照吉夫教授的说法,这种廉价的刺激看似免费的午餐,实则对长期关系构成了致命威胁。“超个人”的虚拟关系一旦侵入现实中的二人世界,往往只能以悲剧收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