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南京工大冯韬>>观点>>生活, 不分专业

生活, 不分专业

作者:冯韬
日期:2011/12/3 11:16:39

一  陷入了“专业”怪圈



我收到很多信,大部分从自己大学时候悲催的选错了专业开始,洋洋洒洒数万字,中心思想是想问,究竟要不要放弃自己大学的专业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且放弃专业总觉得太可惜了。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了希望和前途。



我们被陷入了一个“专业”的怪圈,每个人都过于专注和重视自己拿些所谓的“专业”,然后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



上周末和The New Yorker的记者吃饭,她采访了一些我在中国做的很多事情,那几天我非常乱,工作上有一些很头痛且我个人无法控制的事儿,台版的书在补各种类似前言、楔子、致谢方面的文字,陆版的书还在配合改文字,新买的书堆的书架差点倒了,还恰逢色彩教室一批批的买彩笔,志愿者甄选等等。她问我:



“你会继续写书,或者当专业的作家吗?”

“不会。”

“那你想做点什么?”

“做一些新的我没有做过的事情。”



其实,我经常被很多人问到类似的问题:



写字这么好,书出的这么快,要不要去做专业作家?

图画的这么好,要不要去转行做设计?

个人业务这么发达,要不要转行做自由职业者?



每次我回答不要之后,对方便露出遗憾的神色,其实我也有点遗憾,总觉得自己浪费掉了什么.....

 

二 可是生活,它不分专业。



我们从小被要求学习,不断的学习,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用管。于是当我们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会格外担心起来。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因为转学到了很远的地方,于是每周都要从家坐公交车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在我所住的那个很大的厂矿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是就近在厂矿学校上学的,家和学校都在小区里,很放心。但是一旦要去小区以外的地方,家长便会手把手的领着带着才能走。于是,当有一天我在路边听到一个阿姨A带着高我一头的儿子,向阿姨B骄傲的炫耀:“我儿子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了!”,我侧头看了看她们,露出鄙夷的神色。从那个时候我突然就明白:



广泛的涉猎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事情,才会让你的生活充满各种自由。



比如我小学的暑假就可以自己坐长途车去另一个城市做社会调研,比如我初中的暑假就可以直接找到福利院的院长,直接和他讨论做义工的事情;比如现在我可以用各种方法找我我想要的各种信息,来完成我的一个个梦想。



很多时候我会发现,我们对“专业”太过认真了。似乎除了与之相关的事情,其他全部都是浪费时间。比如小时候我们过多的学习,于是很多人有学习综合症,只要一天不学习,心里就内疚的不行,其实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心理了,可是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进入社会以后,这种状况更加明显了,但好像很多人都引以为傲。



读书,一定要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最不济也是人人都在读经管、暴富、速成之类的书。

聚会,大多是圈里人聚会,圈里就那么几个人,天天聚,彼此做的事情也大同小异….

聊天,张口闭口都是自己手里的大合同签了多少,自己笔下的稿子有没有交…..

就连微博,几乎能由此看到楼主的职业与性格,甚至客户是谁,而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于是每个人都越走越窄,最后发现如果跳槽,就那么几个公司的选择了.....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自己的所学专业,你还知道别的吗?



旅行,找不到靠谱的机票代理商

郊游,搞不清路线是什么

看病,分不清流程是什么



可是生活,它不分专业。



三 差生为什么容易成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校时学习很好的同学,大多长大进入社会后会变得平庸。相反,那些学业上差一些的同学,在进入社会后却如鱼得水。很多人对此解释叫做“混得开”!我仔细想一想,却觉得当年后进的同学,多半早早学会了学校以外的“生活课”,当生活的大幕一拉开,这些同学便立刻跃上舞台翻腾起来;而那些只学会语文数学英语的同学,一旦这些学习产品停产,变会出现对生活的各种不适应。
我有个表弟高二就退学了去卖手机,后来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卖自行车,家庭聚会的时候忙前忙后的招呼大家,俨然一个到处都能照顾到的小老板。那个每天跟着我偷爷爷饼干的小男孩去哪儿了?
我突然明白,当我在教室里背单词的时候,他勾结外校同学打群架,这是“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的训练;当我在教室里背全球著名城市经纬度的时候,他在台球厅里大打台球,在网吧里联机打网游,这是“社交能力”的体现;当我在背诵“lift the basket on to the truck”的时候,他在大马路上卖手机,逢人就问有没有手机要卖,这是“现金流”概念的初体验。

别把专业当生活,因为生活不分专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