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周嘉炜>>观点>>空巢老人身心俱伤 中国式养老困局引人思索 (一)

空巢老人身心俱伤 中国式养老困局引人思索 (一)

作者:周嘉炜
日期:2012/5/13 16:28:37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表达丧亲之痛的“风树之悲”,在今时的中国,又注定成为诸多异乡游子最终不得不面对的无奈。西方“母亲节”如今在中国也颇受重视。而在所谓“节日”喧嚣的背后,更引人思索的是“空巢老人”面对的中国式养老困局。

  最不能等便是亲情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和人口流动性的加速,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已经一去不返。原来的“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我们一生中还能见到父母多少次?”一道看似平凡无奇的亲情计算题曾在网上引发极大的共鸣。很多飘在异乡的网友直言被“看哭”。

  “最不能等的是亲情。”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而在现实中,却总难免受到各种羁绊。与“前途”、“追求”、“发展空间”、“工作压力”相比,“尽孝”被一拖再拖。

  而在亲情的另一端,父母却只得独守“空巢”,满怀“子女承欢膝下,共叙天伦”的期待,面临着无人照料、情感难寄、生活孤独的困境,逐渐老去。

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感恩母亲节,享受幸福”、“亲情不打折”……母亲节前夕,大量类似内容的广告开始充斥着各大商场超市中和网络电商的显著版面。“亲情攻势”已经成为商家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段。

  母亲节给母亲送礼物,已经成为很多人表达心意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飘在他乡,长年不得团聚的年轻人,更是希望通过礼物,略尽孝心。

  这一亲情举动本为人之常情,并无不妥。但也有人担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母亲节购物的火爆,会不会也表明很多人被形式所绑架,送礼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

  有媒体据此评论指出,在母亲节这个特殊日子里,情感表达和孝心传递,应当只是强化而非一劳永逸,其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功夫还在日常,体现在细微之处。

  当前,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空巢老人现象日益突出,那些独居一室的老人们,对子女的想念旁人很难理解。

  因此,评论认为,在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母亲缺的不是物质的礼品,而是情感的礼物她们不需要用礼物来表达虚假的煸情,更需要“常回家看看”的行动,听听她们说“废话”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