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汉字,触摸语言

作者:程才源
日期:2010/6/2 9:31:50

                                  走近汉字,触摸语言

 

    当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拼出一个硕大的“和”字时,我的民族自豪感随鸟巢上空的烟花一同绽放。我仿佛看到仓颉在雪地上凝神猎物的足迹,可不可以通过描摹事物形状的方式来记事哪?于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产生了,从此古老的汉字带着远古的芬芳摇曳在中华大地上。 

    走近汉字,感悟先哲的睿智。相传仓颉在造字时,想表达“够”的意思,可怎么也找不出合适的汉字,就去请教黄帝,黄帝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也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哪怕半句就够了。仓颉茅塞顿开,于是“够”字就产生了。说起造字还有一个绝妙的对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汉字是表意的文字,词的基本意义多半是造字时的原始意义。如“好”字是表示男子与女子结合,包含阴阳、异性相吸,孤阴不全,独阳不长的哲理。再比如“利”说的是禾苗成熟后用刀收割,还有“钱”,“金”表明金银已成为货币的表现形式,两个“戈”重叠,表明人持兵器把守,道出“钱”已是国家的命脉。这只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朵小小浪花。 

    汉字是传递文明的使者,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沐浴先哲的智慧,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走近孔子,领悟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接近阮籍、嵇康,感受魏晋风骨。失意了,高吟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离别的车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目送远去的列车,内心又会涌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孤单凄苦时,可以与李清照共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徜徉于现代文学的长廊,有时我会带一点“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的惆怅;有时也会着一丝“独自漫步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的落寞;也会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困惑。

我是流沙河笔下钢响拍金凤,一跳跳过了海峡的那只蟋蟀;我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中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我是舒婷笔下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同梁小斌长时间欣赏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自豪。我是拥有方块字的炎黄子孙。无论我置身何处,我都要怀揣《论语》,高扬唐诗、宋词的旗帜,一路高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