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周佳星>>观点>>三不管管理 模糊地带的全新挑战

三不管管理 模糊地带的全新挑战

作者:周佳星
日期:2011/12/8 14:58:02

当我们痴迷于传统管理中的权责分明、分工合作的时候,我们或许忽略了,管理中有很多的模糊地带,是我们无法用清晰准确的数字进行量化管理的。这些模糊地带的管理,为我们今天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销售部与质量部长期存在矛盾:产品销售不出去,到底是质量瑕疵,还是销售不力?

一个餐馆服务员面对顾客不满或投诉时,她可以按照规章以没有权限为借口不予解决,但也可以按照“需求决定命运”最高原则,立即给予解决,即便破坏了规章也在所不惜……

在传统管理理论看来,有多少权力,就承担多少责任。然而,现实的管理中,我们常常发现,在所谓“权责对等”原则之外,还有着一大片的权责并不清晰的灰色地带。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权责灰色地带是由于规章不够清晰所导致,所以制度或规章越详细越好,最好能够无死角地覆盖组织的每一个角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权责不清晰的灰色地带,并不仅仅是由于责任无法清晰所造成,而更多的原因,其实是由组织外部消费者几乎无法预料的问题所引起。

通常来说,典型工业企业是以整体产品的形式对顾客负责。如果一个零件质量瑕疵引起的麻烦,消费者投诉的是整体产品而并非零件质量。这时候,如果企业质量追诉体系足够完善的话,可以很容易找到质量瑕疵的制造者。当然,即便找到了质量瑕疵的生产者,也只限于组织内部作为处罚瑕疵生产者的证据,而与外部消费者一点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工业组织里的绝大多数员工——尤其是流水线上的普通员工——都被隔绝在了消费者之外。如果一个员工连消费者是谁都不知道,那么,他只能对上级布置的任务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看不见员工的主动责任,首先在于我们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工业组织、而忽视了工业组织之外的非工业类组织。

将消费者可能遭遇的所有不满,全部罗列进内部所谓“完善规章”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者的许多不满或问题,其实是规章之外的意外。把问题消灭在个人智慧可以解决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把它交给上级或一推了之,才是一个员工应该承担的分内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说,强行划分员工职责的内部规章并非越细越好,相反,宽松的制度或规章,才会给员工留下自主决策的空间!

曾经见过最夸张的内部规章,就是厚如一本书的员工服务手册。表面上看似乎面面俱到,但能够牢记其中条款的员工其实寥寥无几。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样一种情景:一个员工面对消费者的不满或责难时,他需要翻一翻那本厚厚规章是如何规定的?因此,我们在重新定义责任的同时,还需要重新定义权力是什么:按照传统观点的理解,权力等同于命令,但命令并非来自上级,而是来自消费者的问题!通俗点说,问题本身就是命令!

因此,组织的新责任时代,决策权的下移是一种必须。越是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一线员工,越是需要这种当机立断的决策权。向外负责、而非对内部上级负责,才是责任的本质!

坦白地说,制度层面的一些设计,与决策本身其实并没有直接关系。事实上,无论是民主决策,还是所谓个人独断专行,都没有告诉我们决策的本质是什么。至少,如果我们相信民主决策优于个人独断专行的骗人鬼话,那么,等同于否定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基本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决策,绝非“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

每个人由于角度的不同,只得到一部分真相。而试图将“部分真相”综合起来获得“全部真相”的做法,恰好混淆了我们得之不易的角度——是角度,而非获得全部事实真相,才是决策的本质!

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顾客的角度——我们只有站在外部顾客的角度——才是一种正确的决策!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决策方式也分两种,一种传统组织“内行领导外行”原则,懂技术的内行人管理不懂技术的外行人。另外一种恰好相反,“外行领导内行”,最懂市场的人,管理或领导最懂技术的人。事实上,由于“外行人”不懂技术,反而一门心思专注于组织外部顾客需求。我们历数所有成功的企业家,几乎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行业内的技术专家,相反,他们都是发现需求或创造需求的高手。

有一个人,既不懂网络又不懂技术,却宣称要做中国最大互网络企业。有人讥笑道:你连软件技术都不懂,凭什么做互联网企业?他却反问道:我凭什么要懂这些技术?我是在做传统的贸易生意,只不过把它搬到了网上而已——这个人就是阿里巴巴公司的创始人马云。确实,马云不懂技术,但却懂需求。某种程度上,马云不懂技术的短处,恰恰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长处!相反,一大批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创业者,反而在我们视线里消失了!

因此,是角度、而不是专业知识或技术,决定了谁才是我们的船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