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互联浪潮的方向

作者:周佳星
日期:2011/11/23 10:30:13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淹没在种种聚会话题中的小浪潮,相比于那些成熟的、被种种资本和概念充斥得没有剩下多少空间的传统互联网领域,它还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

但不可否认的是,移动互联网从它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就被业界寄予了厚望,甚至被认定为能诞生下一个谷歌或Facebook的小蓝海,甚至还有人戏称它是硅谷下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事实上,那些没有赶上互联网繁荣第一波、第二波的后来者,已经把“宝”压在了移动互联网上。而早已熟谙互联网“暴富逻辑”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还在耐心等待,等到尘埃落定再大举进入,赚个盆满钵溢。

那么,移动互联网商机究竟在哪里?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互联网确实是一个让人挺激动的产业,它一直在变化,有新的商业机会产生。

比如今年的互联网行业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一些互联网的公司从原来的互联网模式开始慢慢涉足到通信领域。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阿里巴巴推出云手机,雷军推出小米手机,通信和互联网出现了融合。

现在的时代就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是明显。如果你只有硬件,软件依托于别人,这是无法为客户提供后续服务的;如果你只有软件,没有硬件,无非是加入像安卓这样的运营商,但你必须受制于安卓下一代的情况。

苹果给大家上了一课,它的软件和硬件结合得很好,因为彼此是配套的。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想做大生意的大佬们,采用的一般都是软件加硬件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大战才刚刚开始,软硬结合让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层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传统互联网企业以及创业者,要想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更应该去思考如何通过“开放应用”获得用户。这方面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比如此前的导航软件、教学软件使用导航仪和学习机做承载,“开放应用”后,可以让互联网来做新的承载主体,这类实用工具型的“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一类平台型的“应用”,比如交友社区、图片博客等,最近都比较火。尽管不排除有一定虚热成分,但未来的成长还是可观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区游戏型的“应用”。过去我们习惯玩手机上储存的单机版游戏,尽管也出现过像“愤怒的小鸟”这样的游戏,火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总的说来这类游戏都不会“长寿”。相反是社区型的游戏,不管是手机上玩牌,QQ上斗地主,还是在iPad上的很多在线游戏,尽管程序并不复杂,但参与人数很多。这种社区类游戏,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终端改进,会有很多机会。有很多企业都在研发社区游戏,相信他们会获得很好的市场认同。

从2010年开始,互联网出现了一次大踏步的前进,将原有技术成功地往手机端延伸。移动性和个性化的独特优势,让移动互联网在形式上更容易侵占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也造成了营销多元化的趋势。

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习惯在变,接受信息的方式在变,这也需要我们的营销方式进行主动变化。

我们发现,登录社交型、本地化的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团购和点评类的网站也在开始实践当地的服务。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人们生活的半径其实很小,从公司到家,每天只是在方圆20~30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如果移动互联网站能在30公里的半径内做文章,这项服务一定能为你产生更多的营业额。

社交型、本地化、移动互联网,分别取这几个英语单词的第一个音节,组成了一个新词汇——“SoLoMo”。

尽管“SoLoMo”这个概念是今年2月份刚刚由IT风险投资人提出来的,但短短数月各种科技公司都在谈论这个新词。业界相信,符合这三个单词的公司,都有希望成为下一个谷歌或Facebook,成为硅谷下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中国具有产生自己“SoLoMo”的土壤。新浪微博在今年8月17日称其微博用户已超过两亿,而它的iPhone版已经在今年的7月15日超过了一千万用户,这些人都是“SoLoMo”网站的消费主力,其网络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电脑和手机上。

一条微博有21万多个用户参与转发,新增了11万个粉丝,最重要的是产生了1220个领奖的机会,这点对于广告主往往是非常惊喜的。

从这一点来看,未来互联网的营销有三点很重要,这是广告主重要的需求: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产生销售和品牌的维护。

同时,移动营销不再只是收集数据,也是促进品牌和消费者关系的平台。如何去善待分布在各个平台上的网民,了解他们、引领他们,用先进的技术来达成多元化营销,是营销人员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