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张丹>>观点>>不管线上也好线下营销都好,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另类的赢利点

不管线上也好线下营销都好,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另类的赢利点

作者:张丹
日期:2010/12/16 13:27:28

本来想好好写这篇文章的,写一半信号。。。哎。。。以后我会重新发表在博客与空间里的,欢迎大家访问哦、、、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5000年的历史积淀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为自己的民族拥有这样的灿烂文化所感动,然而当这种民族自豪感从心底冉冉升起之时,我们也必须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些80后——这些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何以为继?《突出重围》的主人公方英达说过:“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是注定要被灭亡的。”我们必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内涵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1]当我们吟唱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所要做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它当作一句口号,而是要让这种文化精神真正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恭、宽、信、敏、慧”应是每一个国人应有的修养,而非孔子迂腐的说教。我们的价值观应当充满“真善美”,而非“利欲权”,我们坚持的应当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浩然正气,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襟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之道。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应有的气概。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削弱。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文化的年代,“80后”对文化的选择也出现了多样性,传统文化的权威和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笔者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思考,开展此次传统文化对“80后”的影响情况调查,旨在了解“80后”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供相关人员参考,试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们探究了其中的原由,这种差距并非来自于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是来自于一种个人的主动性,一位74年的保险界精英说:“我们小时候学到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不多,都在读一些很政治化的东西,等到进了大学才感觉到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工作了以后更是体会到一些东方处事哲学在人际交往中是极其有用的,所以会主动看一些东西,个人觉得曾国藩的《智囊》很好。”笔者由此推断个人对于文化的兴趣,实际上是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当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魅力时,他可能就会有兴趣去了解,正如另一位88年的同学说的:“我最近觉得中庸的思想很有用,所以我最近开始看《中庸》这本书。”(虽然这句话有纰漏,《中庸》不是一本书而仅仅是一篇文章,但笔者认为这句话恰恰体现了“读书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当然也可反映“80后”因为听到一些东西,而对另一些东西感兴趣的特点)

    相较而言“80后”的群体在涉世方面要比“70后”晚,因此他们可能还没有从工作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工作和处事的意义。此外,“80后”一代出生和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国门的开放也带动了思想的开放。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80后”在这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年代,面临着选择。而在这种文化的较量中,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笔者认为,其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具备快速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能力,因此它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力就会弱于更符合社会生产力的西方工业文化。但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它所体现的意义也会随着社会个体认识的深入而逐步表现出来。所以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80后”人群会因为对社会形势深入认识,而尝试去主动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从而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