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风采>>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肖飞明>>观点>>《致青春》与网络营销

《致青春》与网络营销

作者:肖飞明
日期:2013/6/10 10:30:01

       一部耗资6000万元的《致青春》上映的第十三天已经狂卷5.4亿元票房,超过刚下线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的5 .18亿元——国产爱情片的票房纪录再度被刷新。影片的成功大部分来源于影片本身的观赏性,但是,要是没有社交网络推波助澜的《至青春》能以那么惊人票房席卷全国么?

  “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笔者在还没有听说过电影名字的时候,已经被王菲这首电影同名主打歌《至青春》打动,天籁般的音色直击每个人的内心,娓娓道出一个被青春所遗忘的爱情故事。王菲的加入,并对原创歌曲在网络上的大肆宣传让《至青春》未播先火。

  “电影要找到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情感的那个点,感同身受才会被打动。”光纤传媒王长田十分认同这个观点。电影要触动观众内心,营销也是如此。马斯洛和乔布斯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消费者是没有义务知道自己需求的。消费者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福特汽车的销售就是典型的挖掘客户内心所向并实现的的一个过程。很早以前,有人要外出办事,只想快一点,但怎么快呢?有人告诉他你骑马吧,也有人告诉他,你不用骑马,我给你造辆车叫做福特,它可以让你拥有比马快50倍的速度。消费者只想要“快”,至于怎么才能“快”客户是不会想的,一个好的销售员在洞察到了客户需求以后,进行挖掘,然后实现客户需求的过程,就是一个成功的销售。而《至青春》也是这样,每个观众是不知道自己需要看到什么电影的,而赵薇把观众想要但是不知道怎么要的东西展示出来,并触及观众内心,这也就是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

  粉丝就是生产力,甘心为你花钱的人都是最爱你的人,没粉丝就不要再混了。《致青春》的官微自从开机之前就建立了,在一年两个月的运营时间里,总共发了微博2409条,几乎纪录了电影筹拍、开机、制作、上线的全过程。日均发微博5.3条,公映这天达到了最多的50条,如此早的时间介入,好的口碑的积累,14个月里积累了18万的粉丝,如今的5.2亿就是这18万的星星之火,造就了蔓延之势。

  《至青春》依然成为全民话题,这也是一开始“利用一切手段去创意和策划,唤起全民共识”的推广方式的成功,而在社交网络推波助澜后的口碑和互动让电影站稳票房脚跟。从一开始的赵薇代表剧组给雅安地震捐款,为电影预热,到大量影评吊足观众胃口,之后的“大V”力荐,再到“赵又廷,你神经病啊”和赵薇和黄晓明的话题进行策略性引导和传播等等,社交网络为本片可谓下足血本。

  社交网络引爆下的《至青春》让每个人再一次见证了网络传媒的王者风范,无论是《至青春》还是芙蓉姐姐,都是传播“核聚变”成功的典范,社交网络引爆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一个观念或者思维植入每个人的脑海,史玉柱干的最牛的事,不是把脑白金卖得有多好,或者征途做得多好,而是直接把“送礼”二字植入每个人的大脑。

  当然《致青春》的成功,社交网络仅仅是一个推化剂,并不能刻意夸大起营销作用,电影的成功核心还是赵薇,要是不重视电影本身质量而一味的依赖于社交网络力量的话,那观众是绝对不会买账的。本文出自昆明网站建设(?newsid=557)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